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人大工作>调查研究

美丽杭州建设中畜牧业发展策略的思考

作者: 来源:农工委 日期:2016-04-06

  猪粮安天下。畜牧业事关民生稳定,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畜牧业成本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大,如何在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继续前行,成为杭州市畜牧业发展必须应对的问题。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发展新理念,这是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新航标。调研组认为,搭乘美丽杭州建设的东风,不断强化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之路,正是推进我市畜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必由之策。

  一、 畜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意义

  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美丽杭州的必然要求。美丽杭州要落实在生态美。畜牧业是大农业和发展生态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杭州市提出了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杭州,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的目标,就是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决策部署,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践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美丽杭州”建设全过程、落实在生产生活各方面,使建设“美丽杭州”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美丽杭州的内在需求。美丽杭州要落实在生产美。生产美离不开产业提升,其转型升级是“美丽事业”强有力的内在支撑。在推进“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两美”浙江和美丽杭州建设中,我市不断加快养殖场关停搬迁或整改,加快畜牧业转型,成为保障“菜篮子”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举措。在树立“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能”理念基础上,通过配套生态治理设施建设或提升改造,将破解畜牧业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瓶颈,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的重构或提升,成为助推美丽杭州建设的一股强大动力。

  畜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美丽杭州的重要保障。美丽杭州要落实在生活美。生活美体现在方方面面,涵盖物质、精神等不同层面,其中更是以物质基础为保障。畜牧产品是菜篮子里的重要内容。畜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承载着群众绿色增收致富的新希望,另一方面,发挥着“民以食为天”的巨大作用。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生活离不开畜牧业的发展。发展好畜牧业,让群众有钱挣,还有肉吃,而且吃得安心、吃得放心,成为实现百姓富、生活美的有力保障。

  二、杭州市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近年来,杭州市政府以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积极推动畜牧业结构调整,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任务,切实保障畜牧业平稳发展,实现主要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1.强化组织领导,畜牧业保障能力增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把“菜篮子”工程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成立市“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采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出台关于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畜牧业产业体系的实施意见等一批指导性文件,以“量足、价稳、优质、安全”为目标,明确了畜牧业发展的任务。近年来,市级财政投入资金约1.78亿元,保障了菜篮子基地建设、畜牧科技发展、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产业扶贫、农业技术推广等工作。

  2.强化措施调控,畜牧业生态化发展水平提升。杭州市出台了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优化畜牧产业布局,确定禁养区、限养区和宜养区,明确推进“畜牧西移、养殖进山”战略,加快推动传统规模养殖向农牧结合、优质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在禁限养区,杭州市实施“三个一律”要求,即位于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一律限期整治,限期治理不到位的一律关停。此外,按照“一场一策”要求,对限养区、宜养区保留的畜禽养殖场,实施治理设施提升改造。目前,全市已关停禁养区或调减过载区域低小散乱养殖场户6549个,减少生猪存栏150万头,禽438万羽;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23个,有机肥生产企业36家,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7%;主城区、萧山、临安等3个动物无害化处理厂常态化运行,另有2个处理中心在建。

  3.强化责任监管,畜产品与公共安全得以保障。全市深化畜牧兽医体系改革,在各区、县(市)设立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建立29个区域性动物卫生监督分所,6个主产区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监管中心,45个乡镇动物诊疗或防疫服务合作社。实施畜牧投入品及畜产品安全药物残留监控计划,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和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兽药行为等举措,从源头上保障畜产品安全。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管理,运用联防协作机制抓好外调入杭畜禽的疫病防控。五年来,全市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和重大畜产品安全事故,多次获得省政府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目标管理考核一等奖。

  4.强化产业发展,畜牧业生产力不断稳固。通过增加财政扶持,责任考核,新型产业主体培育等途径,促进产业发展、安全发展。全市畜牧业规模化程度和设施化水平不断提高,一批国内一流的养殖企业相继涌现,建立了优良的品种资源,形成了较为完备应急保供基地。目前,全市建成生猪、蛋鸭、蛋鸡、优质肉禽、草食性牲畜等7条特色牧业产业带,培育新型经营合作主体12家;形成40万头生猪、80万羽肉禽、3000吨禽蛋、1.9万吨生鲜乳应急保供基地;建成种畜禽场59个,其中国家级2家、对外合作1家;全市规模养殖场设施化水平达80%以上,除养殖企业外,畜产品加工及饲料兽药、羽绒等企业300多家,年产值超百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杭州市畜牧业工作成绩明显,但问题和困难也摆在眼前:

  1.畜牧业保障供应的能力尚有不足。据了解,近十年来,杭州市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没有增加,甚至2014年较2013总量下降8.4%,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出现下降。其中,全市生猪自给率不足60%,与全市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75%的目标差距较大。畜牧业保供给的能力尚有不足,综合生产能力有待提升。

  2.畜牧产品安全压力进一步增大。屠宰监管职能调整后,尽管商务、市场监管、农业等部门进行了衔接,但法律、法规还未及时调整,相关配套政策尚未明确,增加了食品安全监管的压力。同时,畜牧产品经过养殖场、屠宰场、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经营户等环节,其质量监管涉及养殖、屠宰、分销等不同层面,加上大量生猪需外调入杭,畜牧产品安全风险进一步加大。

  3.畜牧业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下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级党委和政府更加注重区域综合环境的治理,环境立市、建设美丽杭州被提到战略高度,“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重大决策部署深入推进。畜牧业面临着环境、资源的双重制约,加之生产原料和人工成本大幅提升,自身发展压力愈加明显,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同程度地下降。

  4.畜牧业整体标准化程度还不高。全市畜牧业生产中整体的标准化程度仍然不高,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标准化范围应用不够广。畜牧业养殖标准有待完善,畜产品药残、疫病等检测设备及能力需进一步加强,选址规划需进一步规范。

  5.大江东农业监管职能尚未完全到位。位于大江东的江东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是萧山现代农业发展连片面积最大、规模化程度最高、产业化经营最好、农业龙头企业最多、产业最为集聚的区域,也是萧山积极探索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一大平台。大江东农业几乎占萧山农业总量的近50%。2014年,市委、市政府作出了调整大江东体制的重大决策,但负责大江东农业包括畜牧业监管的职能尚未完全明确、相关人员尚未完全落实。大江东农业监管任务艰巨与监管力量薄弱之间的矛盾突出。

  三、推动杭州市畜牧业进一步提升与加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畜牧业是衡量农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关民生与社会稳定。

  (一)开放发展——进一步统一认识,增强发展畜牧业的信心。畜牧业在保障市场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稳定消费价格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起着拉动引领作用。人大要履行立法、监督职能,将畜牧业整治纳入法治轨道。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须统一认识,提振信心,抓住机遇,采取有力举措,共同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正确处理好畜牧业转型升级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系、处理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的关系,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积极发展7个特色畜牧业产业带,打造畜牧业生产、加工、品牌、市场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推动畜牧业发展覆盖畜牧养殖、饲料加工、食品加工、上下游服务等领域,进一步增强我市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二)绿色发展——进一步强化生态理念,促进畜牧业长远发展。要抓住机遇,强化“生态立农”的理念,处理好“市场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的关系,在供应与需求之间、产出与环境之间寻求平衡点,破解资源与环境等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加快推动传统规模养殖向农牧结合、优质安全的生态畜牧业发展,积极发展“生态+畜牧业”、“互联网+畜牧业”。优化产业布局,科学布点,合理测算环境承载力,推进集约化发展;严格环境准入,落实规模畜牧养殖的生态化治理,全面控制面源污染;实现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无害化处理,突破瓶颈问题,促进长远发展;提升标准化饲养水平,提高供应畜产品质量,努力走上生态环保绿色高效的发展路子。

  (三)共享发展——进一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强化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工商资本投资畜牧业,积极发展养殖企业、家庭牧场、畜牧园区(示范区)、畜牧合作社等组织、集团以及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改变传统单打独斗、小户养殖模式。继续加大对新型经营主体的公共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通过创业基金、贴息贷款等优惠,运用智力扶持等机制,引导、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或农技人员领办经营主体,鼓励聘用能人进行经营,提高发展效率。完善和创新发展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在非禁养区、限养区和保护性耕地内,采取灵活政策,鼓励优先发展。并对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资格与能力认定,搭建公平竞争平台,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其生存发展的能力。

  (四)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支撑,保障畜牧产品质量安全。针对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工作重点,把应对安全摆上重要日程。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应急组织、事件处置、安全消除相结合的应急工作模式,有效处置重大安全事件。同时,利用安全事件“倒逼”生产组织方式转变、检测监管体系构建、宣传协调机制塑造,推进重大动物疫病和质量安全事件控制的常态化、专业化、机制化。进一步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完善疫情预警和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机制和补偿机制,强化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畜牧业投入品整治,强化生鲜乳质量安全监管,努力从源头消除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

  (五)协调发展——进一步增强合力,落实大江东农业监管职能。按照大江东体制机制调整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尽快解决好区域农业监管问题。一是明确职责,解决大江东农业监管人员缺乏、职责划分不清晰等突出问题。二是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既要发挥各自优势,各司其职,又要密切配合,围绕畜牧业发展,抓好相关工作的衔接、协调。三是稳定投入,确保公共财政对大江东农业的支撑、引导和保障作用,促进当地畜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