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雪球App,作者: 纸上谈钱,(https://xueqiu.com/8648419715/340269171)
截至2025年的第一季度,迈威生物账面现金11亿多,而在每年研发支出7亿多的迈威生物,总是被市场担心现金流枯竭,总是被质疑盈利遥遥无期。
而在我看来,现在的拥有11亿现金的迈威生物,已经完全无需担心资金问题,未来3年即使总研发投入高达22亿元,按照平均每年7亿元估算,迈威也没有任何风险,本文将从企业经营的角度分析这一问题。
一,谋取最大利益:为何真正的创新药公司都面临资金的危险?
创新药庞大的研发支出导致的资金问题,几乎是贯穿创新药发展史的一个主线,无论百济神州,康方生物,亚盛医药,荣昌生物,都毫无例外的被长时间质疑,亚盛医药在2024年4月份达到了顶峰,市场一度质疑亚盛医药的破产不可避免,每一次亚盛医药的会议,所有的投资者询问的问题都是资金的解决方案。
2022年是创新药行业被质疑最多的一个年份,这一年由于资本市场的暴跌,成交低迷,投融资功能的衰减,加上创新药公司在那个时候的商业收入极低,包括百济神州在内,都被认定是哥败家玩意儿,永远没有未来。创新药的商业模式是古今中外最差的商业模式: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确定性极差,循环烧钱,永无止境。
在2022年,创新药跌倒了历史的最低估,即使在2023年稍微有一些缓解,在2024年和2025年,不同的公司不同的时期,都遭遇过资金压力的质疑,最近的则是2025年的1月份,荣昌生物被质疑会破产,即使最近几个月,荣昌生物翻了5倍,成了全市场的明星股,只要有一天两天的大跌,现金的质疑就会不期而遇。
但是神奇的是,正是资金压力质疑最多的:百济神州,亚盛医药,荣昌生物,以及早些时候的康方生物,确是市场中,大家公认的创新药的代表。
信达生物虽然从来没有资金的烦劳,但是由于缺乏突出的代表产品,采取一系列下饺子的做法,似乎从来就不在市场的焦点之中。
那么为什么代表性的创新药的公司,总是被质疑资金的压力呢?
其实非常简单,这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1,真正去做创新药的公司,一定会去投入很多的资金去寻找很好的药品,而一旦找到这个标的之后,就会尽量去拓展适应症,研发的范围就会急剧的增加,如果在叠加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做研发,费用就更加庞大。
2,寻找到好的药品以后,公司就必然需要组建销售的团队,销售的资金又是一笔庞大的支出。
3,一个好药一般都需要一个或几个平台去做支撑,做发现,在创新药公司早期,这个研发平台也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4,有了平台,有了第一款好药后,所有的创新药公司,几乎都会不约而同的选择去寻找下一个好药,以重复第一款药的动作,这个费用在销售收入没有覆盖以前,简直就是雪上加霜,而绝非成熟的医药公司的锦上添花。
事实上,对于靠融资起家的创新药公司,在初始的10年以内,根本没有办法去覆盖这个资金的支出,越是有技术,越是有追求的公司,资金的压力就特别的突出。
可以说,不舆论破产几次的创新药公司,都不是真正的创新药公司
二,大决战:11亿现金对决未来3年22亿的的研发支出,优势在我
那么,创新药公司有那些手段去解决资金的压力呢?
其实说到底无外乎以下几点:
1,股权融资:IPO,继续IPO,增发,配股,引进股权投资者等等
2,债务融资:贷款,发债券(目前似乎还没有公司用过)
3,BD,卖一些孩子来换取生存。
3,快速推进商业化产品,用商业收入抵消研发支出、
很明显,第一和第二条和资本市场的景气度高度关联,所以在市场氛围好的时候,创新药药断粮的声音小,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时候,创新药就属于随时会破产的孩子吗,爹不疼,娘不爱。
最根本解决创新药的资金的问题的必然是第三条,你想一想,一个年销售10亿的创新药公司,静态看,10年就将创造100亿的现金流入,目前整个市场,除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和再鼎医药,还有那些公司能从外部市场融资到100亿?
BD也不是根本性的办法,哪有那么多的孩子可以卖啊?真正能考上北大清华的孩子,你舍得卖一个,难道还舍得卖两个,三个?既然第一二三条不是根本,且有一些不可预测性,我们不去讨论,我们直奔最后的解决方案,看看未来的3年,迈威生物的商业化的产品能产生多少现金流。
迈威生物目前已经有3个产品实现了商业化收入,以下是他们在2023年和2024年的收入情况:
就销售收入而言,实际上,迈威生物是在2024年,三个产品才全部进入销售,2025年第一个季度,迈威生物的三个商业化产品销售收入增长速度达到了149%。预计三个产品全年销售3个亿,是很轻松的。
2025年6月份,迈威生物上市了另一款新药0511,另外,0813已经在上市的沟通会中,预计2027年也将商业化上市,以下是两款药品的预估年度销售收入:
据此推算,未来三年,2025年,迈威生物销售收入大约在4亿远,2026年迈威生物销售大约在7亿远,2028年,迈威生物的销售将达到9亿元左右。
另外,迈威生物的在研品种0211也将在2025年底完成所有临床的研发工作,这款药品是一个百亿级别的市场,关于该药品,疗效如下:
这款产品我们就不去估算他的销售收入了,但是很明显。在2028年以前,迈威将拥有6款商业化的产品,无论这些产品是生物类似药,还是创新药,都会为公司创造源源不断的现金收入,只要是现金就好。
各位,请去认真观察以下,迈粒舒商业化的第二年就实现了过亿的销售收入,而迈粒生和0211以及0813均是年度销售3到5亿的种子选手。
很明显,这6款药物无论市场的竞争多么激烈,也无论有个别的药品销售不尽如人意,迈威生物凭借这6款药实现15亿到20亿的销售收入,简直不要太轻松。
各位,我写的这些数据,都是来自公司的年报,有根有据,绝对不是大嘴一开想当然的胡说。
现在请各位算一算帐,年度研发支出7个亿左右的迈威生物,2027年公司的年度商业收入将达到9亿左右,完全超过研发支出。
从2025年开始,每一个月,每一个季度,每一个年度,迈威生物的商业收入就犹如一个又一个集团军突入战场,在支援研发军团的战斗,每多过一天,销售收入的增援大军就多一只部队抵达战场,源源不断,永不枯竭。
各位,别说迈威现在账面还有11亿的现金,即使只有7亿的现金,我也可以肯定的告诉你,无论迈威在未来三年花出去20亿,21亿,还是22亿的研发费用,优势完全在于我方。
只要援军源源不断,这场仗,我方就永远是赢家。
三,拿捏决战要点:创新药公司怎么控制资金的风险节点
一般来讲,创新药有几个风险的压力点,尤其值得注意:
1,用现有的资金烧出第一个大单品(或者烧出一个集群),这个是最危险的阶段,绝大部分公司都倒在了这一阶段,上市公司还要好很多,未上市的公司,在这一阶段,倒下的太多了。上市公司中,诸如三叶草之类的,也基本倒下了。
2,第一个大单品的初始商业化的阶段,这段时间也特别惊险,由于烧产品已经让公司资金剧烈的减少,商业化初始化阶段,又需要大量的投入,可能会阶段性的导致亏损更加扩大,荣昌生物就有这个问题,亚盛医药,迈威生物都会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遇到这个问题。
3,用第一个大单品(或者集群),烧出一个系列。这一阶段,公司虽然看上去账面未整体盈利,但是由于有商业化的现金流入,不如第一阶段那么揪心,但是如果后续的研发产品没有后劲,不能再烧出有大市场的产品,公司始终不能形成覆盖研发支出的商业化收入,不能形成平台公司,坡脚的发展就长远不了。
很明显,迈威生物利用6大商业化的集群,有效的迈过了第一个风险点。0511,0813和0211连续上市的三个产品,也将为迈威腾出一年1。5亿的研发费用空间。这个空间,将全部被用到加速拳头产品2821的研发,或者投入到后续的核弹产品的研发上。至于这两个,我还将专门发文章来阐述。
而第二个风险点,在于迈威生物能不能继续创造出大单品,实际上,这个答案再简单不过,请看下图:
迈威生物的2821就将是这一问题的终结者,你去看任何一家创新药公司的年报,一款药能开出10来个适应症的,就必定是重磅产品,更何况,2821在ORR数据既吊打了已经上市的竞争对手维托尤恩单抗,也藐视了后面的所有追兵,如果你觉得ORR只是一个治疗的阶段性的数据,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那我悄悄的告诉你一下,2821已经在少量的适应症上读出了OS数据,并且由相当的优势。
总生存数据是一切数据的终极答案。
FDA给了2821一个孤儿药,三个快速通道,NMPA给了快速通道加突破性疗法的认证,裁判员的态度已经说明了一切。
如果2821的成药没有疑问,那么请看一下2821的销售的预估。
我不认为迈威给出的是一个乐观的忽悠人的数据啊,韦恩妥由单抗的销售可是今年就奔着22亿美金去了,在辉瑞公司的产品序列中,已经是一个大单品。
那么疗效数据更好的2821,可别告诉我销售的天花板只有15亿人民币—我不相信!
再悄悄的告诉你一下,2026年部分适应症读出数据的2821,按照国家最新的新药审批政策,在2027年就将实现商业化上市,而不是2028年。
基于迈威生物已经成药的6大商品集群,和必定成药的重磅炸弹2821,保底年度销售注定在30亿以上,那么,我想请各位给我解惑:迈威生物的资金压力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