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承学|“荒诞”的自挽:文体与生命

陶渊明的自挽诗和自祭文是否还受到佛教的影响呢,这也是可以进一步讨论的。宋人葛立方认为陶渊明自挽自祭等与禅宗相契合,“皆寓意高远,盖第一达磨也。”明人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八也说:“陶征士自祭预挽,皆超脱人累,默契禅宗,得蕴空解证无生忍者。陶云:‘但恨在生时,饮酒未得足。’此非牵障语,第乘谑去耳。”何文焕《历代诗话考索》则云:“渊明达识,葛常之引其《自祭文》及《自挽词》云云,以为第一达磨,援儒入释,甚无理也。”不过葛立方与王世贞只是说陶渊明作品与禅宗相契合,并非明确地说陶渊明的自挽自祭之作受到佛教的影响。陶渊明自挽诗中设想自己身故后各种情况,从文学自身传统看,应该是受到陆机的影响,但也不排除受到佛教典籍影响的可能。三国支谦所译《佛说四愿经》说:“人有四愿,不可常保。”这四种人类不可能长久保持的愿望是:人的身躯及生活乐趣、名利富贵、亲友、各种享乐,这些愿望都会随着生命消失而泯灭。其中谈到:

第二愿者,谓有财产官爵俸禄,得之者喜,不得愁忧疾病。死至命尽,所有财物,官爵俸禄,故在世间,不随人魂神去,空为愁苦。

第三愿者,谓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恩爱荣乐,疾病至死命尽,复不能救我命,亦不能随我魂神去,空啼哭,送我到城外深冢间,以弃我去,各疾还归。虽追念我愁苦忧思,不过十日。诸家宗族,男女聚会,相向歌舞,快共饮食,相对谈笑,捐忘死人。虽有父母兄弟妻子、中外亲属、朋友知识,不能共追我命。空悲之,复何益也。

细读一下陶渊明的自挽诗与自祭文的文本,可以发现与《佛说四愿经》确有些相当近似的思维、语言与表述形式。此外,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卷二一“观人初死之日,辞诀言语,息出不反,奄忽已死。室家惊恸,号哭呼天,言说方尔,奄便那去,气灭身冷,无所觉识。”观念也颇相似。不过,仅从这些文献的确难以判断:这些文字表述上的相近,是由于人类面对死亡所出现相类似的感触,还是陶渊明受到佛典的影响,这些问题尚待有识之士的指教。

自挽诗之所以产生,与魏晋时代人们对于人生、生命的特殊态度有关。陶渊明的自挽诗,同时兼有对于人生的热爱与洒脱的况味。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认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意识形态领域有新的思潮,就是“人的觉醒”。他举了大量的诗歌为证,说:“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表面看来似乎是如此颓废、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恰恰是它的反面,是对人生、生命、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这确是当时士人普遍心态的一个方面。但是,当时士人心态还有另一面,就是出于对人生和生命的深刻理解而表现出来的洒脱之情。在这方面,陶渊明《自祭文》与《拟挽歌辞》是有代表性的,它一方面表现对人生、生命与生活的热爱,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对于生死的洒脱之情和平常心态。

值得一说的是,鲍照的《松柏篇》也可算是六朝篇幅最长的自挽诗。据其诗序交代,这是他患病之中所写的。虽然不是以挽诗命名,但性质却是自挽诗。六朝以后,历代都有一批自祭、自挽或自作墓志铭的作品,可以说,已形成中国文学创作中令人注意的分支。

(摘自《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研究》(第四版),第五章《汉魏六朝挽歌考论》,微信题为编者所拟)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

(第四版)

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吴承学著

2024年9月出版

ISBN:978-7-100-24160-1

【内容简介】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其发生与演变指向时代的审美选择与社会心态,文体史也是人类感受世界、把握世界的历史。

作者从事古代文体研究三十余年,始终坚信文体形态是有意味的形式,文体研究应该追求一种有灵气、有思想的学术境界。本书将文体作为研究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视角,针对具体可感的古代文体形态,诸如先秦盟誓、汉代策问、六朝挽歌、唐代判文、宋代评点、明代八股、晚明小品……阐幽探赜,考察其中所蕴含的文学与文化的况味,努力在中国本土文体语境中“发现”中国文学自身的历史。

本书为考察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是新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的代表性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上一篇: 梦幻新诛仙神兽要多少钱?神兽价格售价
下一篇: LOL希维尔光明骑士多少钱

相关推荐

世界十大最贵的观赏鱼榜中榜
震惊!中超限薪令后差距有多大?郜林10年赚过亿,如今球员扣税剩300万
館內指南
各个端口作用以及如何利用
飞歌、卡仕达、先锋,哪个更值得买?
国外拍照App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