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八股取士并不恶劣 意见领袖甚至将其与“天下太平”相联系
对于八股文这种功令文字,明清两代文人不乏赞誉者。如明代赵南星曾说:“文各有体,不容相混,今取士以时艺,言古无此体也。然主于明白纯正,发明经书之旨,亦足以端士习,天下之太平由之。”他将天下太平与八股文联系在一起,可谓称赏有加。明代主张“性灵”的公安派领军人物袁宏道,常将八股文章与文学创新等量齐观。【详细】
顾炎武八股“败坏人才”说 并非否定八股取士制度
顾炎武曾说:“万历以前八股之文可传于世者,不过二、三百篇耳,其间却无一字无来处”;希望其甥集门下士“将先正文字注解一、二十篇来……除事出《四书》不注外,其《五经》、子、史、古文句法,一一注之,如李善之注《文选》,方为合式。此可以救近科杜撰不根之弊也”。注释这些“八股之文”,竟要求如李善之注《文选》。【详细】
百年沉冤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 限制性即公平性
八股文之所以遗臭万年,表面上似乎是这种文体太古板,太陈腐,没有生命力。它限制了人们的思想,戕害了人材。但是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文体,自然要体现出它的限制性。这种性质是考试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所决定的。就如当今高考每科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答案一样。由于科举制度性质决定,是以一篇文章定终身。如果文体不一,评判好坏的标准也就不统一,科举制公平性就会更加削弱。从这个意义上讲,八股文的限制性正是它公平性的体现。【详细】